溫老師講堂9--
實在忍不住要來分享這幾天「蹲」出來的作品之一--五下康軒(五」「恆久的美」(蔣勳老師的文章)。(3天生出了9篇課文的讀寫合一)
是說,溫老師,現在要用的是上學期,怎會寫下學期?那當然是因為被迫的囉!不過我就怕沒時間,不然分析課文做「讀寫合一」就像變魔術,實在太好玩、太過癮啦!
溫老師也很久沒上線上課了,這會兒順便給老師們來上這一堂課,簡單的一篇課文,溫老師就能變出2篇好玩的作文呢!
「說明文--一幅畫的欣賞」這種文章,
如何「從課文長作文」(從深度閱讀到創意寫作)
●第一種:
(一)形式仿寫-- 解構將勳寫作手法(深度閱讀),如法炮製寫作: 恆久的美—我最愛一幅畫
●第二種:
(二)內容理解與延伸-- 閱讀相關資料,讓學生「掉進《拾穗》畫中」,來一場--與米勒在「拾穗」中相遇 ,最後還要學生將自己入畫(與三個農婦一起被米勒畫入拾穗中)
很好玩,也很有趣,不管是哪一版本皆適用。慢慢看,要有耐心。
●課文
五、恆久的美
前幾天,我坐火車行經嘉南平原,看到一片黃澄澄的稻田,把大地染成金黃色。那一顆顆飽滿的稻穗,是農民辛勤耕作的成果,即將帶給他們豐收的喜悅。
這片農田,使我想起西方一個古老的故事:有一年,收割大麥的時候,來了一位異邦的婦女──路得。路得要養活婆婆,只好到別人田裡,跟在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。一個大地主看到這番景象,便跟路得說:「我的僕人在哪塊田收割,你就跟在他們後面拾穗;要是你口渴了,那麼他們會給你水喝。」
這段故事,是法國畫家米勒(Jean François Millet)創作拾穗的來源。米勒生長在法國鄉下的農家,童年時曾幫父親在田間勞動。他成為藝術家後,原本只想在巴黎以畫畫維生;但在西元一八四九年移居農村後,童年的記憶甦醒了,身上的農家之血也開始沸騰。當許多畫家在田園看夕陽、畫森林美景時,米勒的畫筆卻不停的在刻畫農民樸實的生活。
拾穗是米勒的代表作之一。在畫作中,可以看到地平線遠方有很多人在忙碌的工作,他們把收割的麥草堆得高高的,放在車上準備運走
。前面有三名婦人彎腰在地上撿拾麥穗。第一個綁著藍色頭巾的婦人腰彎得很低,左手按著腰背後部,彷彿是一次又一次重複撿拾的動作,使她腰痠背痛。第二個婦人綁著紅頭巾,左手正把麥穗放進圍裙的口袋中,口袋裡似乎裝滿了麥穗,顯得有些沉重。第三個綁黃色頭巾的婦人,則半彎著腰,左手握著一束麥子,正掃視著麥田,尋找遺漏的麥穗。
米勒將內心的感動,透過樸素的筆法,描繪出人物與土地的親密關係。聖經上有句話說:「富有的人啊!在收割麥田之後,不要帶走掉在地上的麥穗,請留給更窮的人去撿。」這三個婦人雖然很窮,卻在米勒的畫中展現生命的尊嚴。米勒畫出的,正是農民「分享」以及「任勞任怨」的生活哲學。
「拾穗」很美,美在土地的寬闊厚重,美在艱難生活中頑強存活的意志,美在慷慨分享生活物質的高貴情操。這幅畫滋潤人們日漸枯竭的心靈,讓美的感動得以恆久持續。
●從深度閱讀到創意寫作
--五下康軒第五課「恆久的美」
一、 課文賞析與教學思考
閱讀蔣勳老師的文章,總令人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與舒適之感,明著要闡述些對事物的觀點,暗地裡卻潛藏著無比巨大的暗流,彷彿一股能將人心洗滌的滾滾洪滔,於是,看似樸無華的文字,卻輕鬆傳遞知識,讓人毫無抗拒。
這樣的威力,年幼的學生能感受嗎?能知道背後所運用的手法嗎?能起而師法學習此優勢嗎?這一切都得要靠老師的解碼與引領,於是,文章手法解構就是其中一項重點了。
另外,文章內容更是學習重點,所以,畫家—米勒當時創作的歷史背景,以及當時的庶民生活景況,除了課文的資料之外,老師須再補充,讓學生與大師相遇,不至於一知半解。 有了這兩個教學線索,接下來的重點是怎麼讓教學方法活化,不流於說教與填鴨呢?
二、 深度閱讀教學&創意寫作教學
●第一種
(一)教學思考:怎麼欣賞一幅畫?怎麼將欣賞後的心得化做文字與人交流?蔣勳作了最好的示範。不流於說教,也不必走入專業術語讓人遙不可及,這篇文章,好好的咀嚼並將其寫作手法分析、整理,接著再找一幅畫,也如法炮製一番,就能真正感受並熟練,這麼一來,日後要寫這類文章,絕對不再是噩夢。
當然,學生要介紹的那幅畫,必須有足夠的資料可供參考,所以要寫「恆久的美的—我最愛一幅畫」這篇文章之前,一定要先蒐集並整理該幅畫的相關資料。
(二)寫作題目:恆久的美—我最愛一幅畫 (也可以是自己或同學、家人畫的一幅畫)
(三)寫作綱要:
1.介紹動機—為什麼想介紹這幅畫?在什麼樣的機緣之下想做這件事?(課文第一、二段)
2.這幅畫中畫了什麼?有哪些素材在裡面?創作的背景故事是?(課文第二段)
3.畫家介紹—畫家是誰?他的家庭背景?從事畫畫的經歷及故事?印象最深刻的是?(課文第三段)
4.畫的細節介紹—畫面上有哪些細節?每個細節代表的深刻意涵又是什麼?(課文第四段)
5.畫背後隱含的哲學—觀畫的人的體悟與表白或者是學習。 (課文第五段)
6.這幅畫給後人或他人的影響—觀賞者給畫或畫家的評價與讚賞。(課文第六段)
●第二種
(一)教學思考:溫老師最愛把閱讀與寫作變成好玩的遊戲,接下來,為了要體驗米勒的「拾穗」創作,理所當然就要安排一場好戲,就是讓學生進到「拾穗」的場景。
進入之前,請先閱讀課文,並整理教師手冊P122提供的「關於米勒」的資料,當然,如果老師可以再提供相關資料,學生寫出來的故事一定更有看頭。
讀完資料之後怎麼進入?那還不簡單,只要安排個「梗」-- 時空大挪移,一切不就成了?
(二)寫作題目:與米勒在「拾穗」中相遇
(三)寫作綱要:
1.莫名的時空轉換-- 說說為什麼會掉到十九世紀法國農村?(例如:讀到這課課文昏昏沉沉睡著了…)
2.到了農村看見了什麼景色?描述那是什麼樣的風景?特色?
3.為什麼會跑到「拾穗」的場景?
4.那個場景有誰?那幾個人之間的關係?他們在做什麼?為什麼?
5.你怎麼跟他們說話的?說了那些話?他們對你有什麼好奇跟疑問?
6.跟他們一起拾穗,你的反應、疑惑或者是想法是?為什麼?
7.拾穗時,畫家米勒在哪裡寫生?為什麼他想要畫這些窮苦的人民?他會怎麼把你一起畫進去?
8.請將自己畫到原畫中--新「拾穗」畫作 。(老師可以將「拾穗」影印放大到B4大小,然後請學生將原畫著色,再將自己入畫,也可以參考教師手冊P122—名畫變身秀)
9.離開時,跟原畫中拾穗的農人以及米勒告別,他們各對你說了那些話?你又回應了什麼?
10.夢醒時分—對這樣的一場夢有什麼看法?
11.寫作案例引導:(可供參考,或者直接印給學生接寫) 那一天,就這樣莫名其妙睡著了,是因為太著迷米勒的畫風?還是對十九世紀法國農村充滿了濃烈的嚮往?總之,一場夢境將我帶進了不可思議的旅程--與米勒在「拾穗」中相遇。
陽光原本熾烈難當,卻因下午時分,慢慢減低其威力。金黃色的麥田無止盡的在眼前展開,麥田有些已經收成,麥草捲成一綑又一綑像車輪似的形狀,隨意的置放在光禿禿的麥田,剩下尚未收成的麥稈,因為飽滿的麥穗拉扯,已經呈現微微傾斜狀態,似乎再也無法支撐,而我,此刻也像這些麥稈,在野挺不起身子。
除了麥田,遠處也散落樸實農家的屋舍,那一幢幢石造或木造的矮屋頂煙囪,還不時冒出白煙,炊煙隨著清風徐徐上飄,好一幅農家清幽景致啊!只可惜,他們離我似乎有一百公里遙遠,唉!一定是我太餓了,好想走去卻又覺得遙不可及。
一時之間忘了自己置身何處,只能漫無目的地走,或者說,往有人影的地方走去,因為我開始慌張,肚子也餓得咕嚕咕嚕叫。
遠遠的,我看見麥田裡三個彎腰正在拾穗的婦人,是的,我告訴自己,走了那麼一大段路,終於看見人了!